【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打气球”“奶油气弹”“甜甜的快乐气体”......近年来,这些词语在一些年轻人中悄悄流行开来,它们指的是同一样东西——“笑气”。
然而,这所谓的“笑气”可并不是什么“快乐源泉”。
不是毒品但亦有危害
这些大小不一的金属罐子里,储存着的挥发性气体就是“笑气”,它的化学名称是一氧化二氮,广泛应用于医疗临床、食品加工、电子工业、航空航天、汽车工业等领域。人吸食这种气体后,会感到短暂的轻松快乐,不自觉地发笑,甚至产生幻觉。
吸食者借助一个形状类似“保温杯”的喷枪,把“笑气”装进气球里,再将气球嘴塞入嘴中吸食,这时会闻到一股奶油香味。之后,声音变得“尖厉”,还一直想笑。
不少年轻人被误导,以为“笑气”不是毒品,不会成瘾,喜欢通过吸食“笑气”获得快感,从而排解苦闷。
但吸食“笑气”并不会真的让你摆脱烦恼,只会让你一步步走向深渊。因为,“笑气”在人体内的弥散速度很快,人体吸入高浓度的“笑气”时,容易引发低氧血症,轻则缺氧昏迷,重则窒息死亡。
“笑气”虽然不是毒品,但国家相关部门已将它列入《危险化学品名录(2015)》。而近年来,司法机关对非法买卖“笑气”的打击力度也在逐年上升。
北京市公安局公共交通安全保卫总队四惠站派出所所长王宁介绍,作为一种危险物品,“笑气”的买卖、使用都有着相当严格的要求,任何非法使用、买卖一氧化二氮(“笑气”)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打击。
17岁女孩花10万元吸食“笑气”
长期滥用导致时常“断片”
17岁的郑娇娇(化名),在母亲眼里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直到民警找上门的时候,其母还对女儿购买吸食“笑气”的行为一无所知。
据郑娇娇交代,她第一次接触“笑气”是在初中,当时是和多名同学一起吸食。
根据警方调查,郑娇娇并不是购买“笑气”最多的人,但她累计消费也有10多万元。吸食笑气成瘾后,继续吸食需要大量的金钱支持,她找不同的借口从母亲那里索要。直到女儿被警察传唤,这位母亲才知道女儿要的钱是花在哪里了。
在警方传唤的过程中,郑娇娇的状态很不好,说话时断断续续,记忆常常出现空白区。
谈到自己的身体状况,郑娇娇表示,自己在吸食笑气后,还出现了胸口疼痛。她有一个朋友,半年吸了200多万元的笑气,现在都有点不自觉地流口水了,腿也变得不好使了。
“笑气”是如何害人的?
吸食“笑气”,究竟会有哪些危害?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禁毒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文君对这个问题展开了专门的调研。她介绍,人体在吸入大量“笑气”之后,会产生强烈的分离感,气体进入大脑后快速地累积,阻断大脑的供氧,导致中毒,使认知能力、记忆力受损。同时,缺氧还会使人的大脑皮层兴奋,产生欣快感。
一名正在吸食“笑气”的女子,面对上门劝阻的民警,请求让她把剩下的先“打完”。
若长期滥用“笑气”,会损害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使人出现四肢麻木无力的症状,导致经常跌倒,最终可能引起瘫痪;影响DNA的合成,引发恶性贫血;使人出现记忆力减退、认知能力下降的症状,甚至导致幻听、多疑、妄想等情况;使人神经受损、精神异常,可能导致滥用者出现毁物、伤人等不良行为。
民警崔明介绍,在办案过程中他们了解到,“笑气”在吸食过几次后就会成瘾,而大多数吸食“笑气”的青少年无法控制自己,一次就成瘾。
因过量吸食“笑气”导致死亡的案例也时有发生。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陈飞介绍,大量吸食“笑气”会导致神经系统多发损害,与健康人体的脊髓图片对比,“笑气”中毒者的脊髓后部会出现明显异常的信号。
这种东西,不能在孩子中流行
民警介绍,许多吸食“笑气”的青少年都有出国留学的经历,还有部分人是在酒吧等娱乐场所接触到“笑气”。对于“笑气”的流行,李文君分析,这与它具有社交属性有关,在部分青少年中,“嗨气球”成为了一种社交娱乐的方式。
“近年来吸食‘笑气’的人数在持续增加,且滥用人群主要为青少年。”李文君介绍。
因制作简单,价格较低,购买方便,容易在青少年群体中泛滥。这些年,因吸食“笑气”而致死、致伤的案件频发,非法售卖“笑气”的现象屡禁不止,其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严重危害亟待引起重视。
“防治‘笑气’滥用,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公众对它危害的认识,从而减少吸食的行为,将‘笑气’纳入到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的重点宣传内容,提高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形成抵制‘笑气’的舆论氛围。”
王宁表示,公安机关要不断地打击这些违法行为,修筑好防御的“护城河”,让孩子、家长们都知道它的危害性,全社会共同努力,将危险物品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使其远离身心尚未发育成熟的青少年。
来源:央视网、《热线12》、极目新闻杠杆炒股app哪个好